一、本工業區于民國六十一年由經濟部工業局策劃推動,中興工程顧問社規劃設計,中華工程公司負責開發工作,于民國六十四年完成為綜合性工業區,工業區總開發面積為107公頃,污水處理廠約為2.3公頃。
二、本工業區位于臺北西南方,通往三峽鎮之臺三公路頂埔村路段右側,濱三峽溪與大漢溪,隔大漢溪與另一工業重地樹林鎮相望。
三、本污水處理廠之建造,為求工程經濟與適應彈性起見,採整體規劃分期建設方式,目前已完成三期建設,且廢(污)水核準許可處理水量為9,900CMD。
四、本工業區污水處理廠目前主要處理方法為:
1、物理處理(機械式欄污柵、曝氣沉砂池、初次沉淀池、砂濾池),生物處理(活性污泥池、二次沉淀池、迴流污泥池),化學處理(快混池、慢混池、三次沉淀池),電聚浮除法(EPN)。
2、污泥處理方法:初次沉淀池污泥抽送站、迴流污泥抽送站、三次沉淀池污泥抽送站,混和污泥井、濃縮污泥池、消化污泥池,三沉污泥貯槽、高級污泥貯槽、消化污泥貯槽,壓濾式污泥脫水機、污泥餅貯存場、污泥餅曬乾場。
機械式欄污柵:因污水下水道流至污水處理廠時,其管線埋設深度已達地面下3.8公尺,故需設置抽水站提昇水頭以利輸送至后續處理單元,并以攔污柵將大型粗渣物在此隔離去除。

曝氣沉砂池:曝氣沉砂除油池之處理功能是藉由鼓風機所產生之空氣迴流至池體內,藉離心力分離污水中之砂礫及浮油。

調節池:調節池之處理功能為調節進流水的水質及水量,以穩定出流水供后續單元做處理。本廠系利用鼓風機做為攪動源動力。

初沉池:初步沉淀池之處理功能,主要是將污水中可沉淀性之懸浮物質分離。

曝氣池:生物曝氣池(微生物馴養曝氣池)

二次沉淀池:二沉池主要功能為提供足夠之停留時間,使曝氣池混合液達到固液分離之目的。

快混及慢混池:生物處理后之廢水仍需加入混(助)凝劑及其他化學藥劑,以化學混凝方式將廢水中更小之懸浮固體予以分離出來,混凝后之混合液于三沉池做固液分離。

三次沉淀池:生物處理后之廢水仍需加入混(助)凝劑及其他化學藥劑,以化學混凝方式將廢水中更小之懸浮固體予以分離出來,混凝后之混合液于三沉池做固液分離。

電聚浮除法(EPN):EPN之處理功能為利用電場的誘導,使水中雜質粒子產生偶極化,再添加助凝劑及混凝劑,利用電解所產生的氣泡與膠羽充分結合后浮除。

砂濾池:砂濾池之過濾方式為重力下流式快速砂濾床設計可自動批次反洗再生。砂濾池出水抽送至冷卻水塔降溫后至排放站。砂濾池部份出水可回收供廠區其他用水使用。

矩行堰:初步沉淀池之處理功能,主要是將污水中可沉淀性之懸浮物質分離。

污泥濃縮池:重力濃縮池主要功能係利用重力濃縮、沉降之方式減少污泥體積以提高污泥脫水濃度及效率。

污泥消化槽池:採用好氧性消化法,污泥經長時間之曝氣,藉好氧性細菌之作用,以分解污泥中之有機物,成為二氧化碳及水,使污泥達到安定化及減量的目的。

污泥脫水機:利用壓濾式脫水機進行污泥批次脫水處理,每批次污泥產生量約為7.5噸/操作時間10小時,產出之污泥餅利用車輛載運至污泥餅貯存場風乾。污泥貯存場暫存有效容積約為550立方米。

污泥貯存場:堆置脫乾后污泥貯存場
